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即朱标病死的同一年,朱元璋执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,在老朱心里或许有对朱标的愧疚,更或许是对朱允炆至孝褒奖,
但其实朱允炆并不想当这个皇太孙,因为朱标之死还没有令他的心完全平复下来,也还没准备好,加之朱标曾跟他说”不入仕途也罢,以我为鉴”。
父亲的死对于才十五岁的他,心理上是一个不小的阴影,让他觉得这个储*君的位置内外交困,心力交瘁,精神上的压力过大,他还只是一个孩子,也不想重蹈父亲的覆辙。
但是允文知道,祖父的意志是不可违背的,再加上六十五岁的祖父才经丧子之痛,如果拒绝的话,会令老人的痛苦更雪上加霜,于是他没有表达过他内心的真实意愿,他始终是一个孝顺的人。
犹为奇怪的是,允文对祖父的感情,有时居然令他感到比父亲更亲近一些,因为在旁人眼中,性格强势,说一不二,雷厉风行,生杀予夺的爷爷,对他来说真的是慈爱有加,每次不管爷爷碰到什么烦恼的事,只要见到允文,都会欢喜,百般疼爱,从没有疾言厉色。
其实朱元璋这种态度的转变,也是合乎情理,情有可原、有迹可循的,因为朱毕竟年纪大了,他最敬最爱的马皇后离他而去,久矣!
而曾付予无限希望与理想的儿子朱标也先他而去,朱真的在心里感到无依无靠了,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滋味,让英雄一世的朱元璋也落寞凄凉,无限悲哀。
他杀掉了那么多与他出生入死,铁蹄征战,功勋*卓著,开*国辅业的文臣武将,杀得让他也不敢相信任何人,狭隘的小农意识还是容不得半点对他皇*权觊觎的外人。
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亲人,他对谁都怀疑,猜忌让他一次又一次举起屠刀杀戮,私心使他把所有的望向他的目光都看成了居心叵测,不怀好意!
为了后代子孙不受他同样的苦,他不惜以杀光开*国功*臣的极端作法与代价来维护巩固他的皇权,设立锦衣卫东西厂,令所有当官者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的监视与控制,
他是很强,但是他也是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,没有人理解他,只有人背后诅咒他,天下人都会对他不满,更没有人真正爱他。
然而允文在他心里的位置就不一样,一,是他亲孙子,二,允文非常孝顺,从不逆他龙鳞。三,吸取朱标的教训,不再严厉苛责于允文。
朱允文是他最后的希望与选择,他为允文准备好了天下都尊崇的大儒来辅佐他,他精心策划了所有军*权兵*力都掌握在他几个儿子的手中,天下始终是他朱家的,江山不会落入他人之手。
终于,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(1398年6月24日),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!
重病期间,因太*祖性情刚烈,病中脾气更甚,周围人等莫不提心吊胆,战战兢兢,生怕触怒龙颜,唯恐丢掉性命,
允文又主动承担责任,尽心尽力服伺朱元璋,相比此前十五岁那年的护理工作,允文更做得体贴周到,事事合礼,人人敬服,
好几次都令朱元璋老泪纵横,宫中之人莫不赞许允文之仁义孝心,朱元璋临终,耳语允文:“孙儿,记得朕昔年得两宝,藏于东岳行宫,你有难时记得去取,可保大业无忧。”
太*祖崩!遗诏:
“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,忧危积心,日勤不怠,务有益于民。
奈起自寒微,无古人之博知,好善恶恶,不及远矣。今得万物自然之理,其奚哀念之有。
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,天下归心,宜登大位。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,以安吾民。
丧祭仪物,毋用金玉。孝陵山川因其故,毋改作。
天下臣民,哭临三日,皆释服,毋妨嫁娶。诸王临国中,毋至京师。
&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