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望着剩下的另三座在云海中时隐时现,起伏飘渺的仙山,不由得感到心里象山一样的沉重,他原来神识中是有数世的信息与记忆,
但是真正这样亲身经历一遍,就好象浮在天上的云掉入海里,变成了浸满海水咸味的海绵,
那种滋味与情绪就好象佛家所描述过的,人离世后,还没有转生投胎时,会有一个特殊的阶段,既不是鬼,又不是人,当然更不是神,但也是有身体的,叫中有身,西藏密宗也叫中阴身,
中有的意思就是还没投胎转世的神识,会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变化,再转生,
在七七四十九天中,生前所有的大事小事,无论巨细,都会回放,善恶是非会变得非常清楚明白
他踌躇不前,芝仙三友也知道他有心事,都不说话,静静的,终于他还是决定一一前往另三座仙山,
但是在此天地内,殊胜的心就是天意的体现,另三座仙山神峰之顶,各射出一道宝光直冲霄汉,对应天体大穹三颗明星,发出耀眼的光幕。
投射到三座海中天山,慢慢的山体竟显现出巨大的虚影,并由虚凝实,三山化成三个巍然屹立于海天云境之人,竟是:建文帝、明君、玄明
他们按先后次序,飞上天上三星连成的巨大天幕中,一一演绎其平生遭际,天作幕,地为台,仰望他们的一生,一股无形的浩然正气弥漫、散布、充塞于天地寰宇之内,让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,包括殊胜都忍不住为他们落泪!
建文帝:
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一位皇帝,其人其行堪比圣人,至孝至礼唯仁唯德!
这也是明朝历史上最神秘的皇帝,最终不知其下落与归宿,成为明史专家与民间传说中最为关注的一大疑案谜团!
其人格力量,从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大批文武大臣在大势已去之际甘于赴难,可见一斑,后世有人论述:真正毁掉建文帝的不是他的仁爱,而是不让他好好施仁爱的皇权体制。
时人评述:四载宽政解严霜,天命虽新故忍忘?
德行:仁明孝友天下归心,靖难历劫颠沛流离,尧舜之德,圣皇之志,感天动地,恩泽群苍!
其诗:牢落西南四十秋,萧萧华发已盈头。乾坤有恨家何在,江汉无情水自流。长乐宫中云气散,朝元阁上雨声愁。新蒲细柳年年绿,野老吞声哭未休。
自述:
这一年父亲终于病了,六道转生轮里,玄明看到一个十四岁的少年,面色苍白,在父亲生病这两年,奔波忙碌,身影匆匆,身为长子,整个太子府与太医院都公认,最苦之人非他莫属了,
自始自终,他昼不休、夜不眠,日不更衣、夜不解带,就这样日夜陪伴伺候父亲,能这样长时间,近距离接触父亲,在他而言是最大的温情补习了,再苦再累,都心甘情愿,没有丝毫怨言与半点怨气,
他就这样每天望着父亲,能早一天好起来,父亲还年轻,尚未到不惑之年,太医说不要紧,只是外感风寒,但是却一直病情反复缠绵迁延,其间,父亲神志时而清醒,时而昏匮,
记得有一个晚上,他累极了,趴在父亲病榻前睡着了,半夜,听到隐隐哭泣声,感觉脸上有凉凉的东西滑落,睁眼看时,原来在梦里他哭得满脸泪水,
没想到父亲也醒了,看着小小年纪的他如此之孝,不禁也流下了眼泪,并对他说:“允儿,你长大了,要好好孝敬爷爷,照顾母亲与家人,今后你就是家中的希望,不入仕途也罢,以我为鉴吧。”
次年,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农历四月父亲撒手尘寰。
憔悴的允炆宛若风中的落叶,还来不及悲伤,就要为父亲治丧,此中皇家葬礼之繁琐不可备述,
据史书记载,朱元璋当时六十五岁,太子朱标却才三十八岁,白发人送黑发人,这个打击对他来说,可算得上是剜心之痛(编者按:有后人评论,说这是老朱滥杀功臣的天惩与报应,与近代某位大人物的丧子之痛如出一辙。),
朱元璋或许是想对以前的苛责表达心中的悔意,所以葬礼规格极其隆重奢华,但是令他稍感欣慰与释怀的是,
他看到了孙子朱允炆的感天动地的至孝,丧礼结束后,朱允炆精神体力不支,茶饭不思,夜不能眠,已经弱不经风,摇摇欲坠,
朱元璋看在眼里,怜在心中,他对朱允炆说“你是至诚至孝,但难道不顾念我吗?(而诚纯孝,顾不念我乎?)”,朱允炆才从悲痛中醒悟过来,
他把三个年幼的弟弟接到身边来一起同住,照顾他们,为的是不让他们承受和自己一样的失去父亲的痛苦。
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?为什么说是最仁慈的?为什么岁月云烟散去,他的踪迹依然沓无痕迹,
历史长河浩荡向前,他虽在位执政短暂,却永远不是能绕过的一个话题,更何况其在位三年,有历史上轰轰烈烈的“靖难之役”,涉及天下黎民百姓与山河社稷的大事件,
他在不为人知的世界里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?